參考資料

有關預防侵入性乙型鏈球菌事宜

致街市管理公司負責人

有關預防侵入性乙型鏈球菌事宜

本署十分關注近日的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個案。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在若干街市的魚檔或持有新鮮糧食店牌照的魚檔所抽取的魚類產品及其水樣本當中皆檢驗出含有侵入性乙型鏈球菌。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在其網頁公布傳染病直擊第18卷 特刊,交代在9月及10月(至10月10日)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個案的調查進展。中心認為病人感染可能與處理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時手部帶有傷口有關,但是現階段亦不能排除與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有關。

為保障公眾健康,根據《食物業規例》(第132X章),本港禁售中式魚生(亦稱淡水魚生)。食物安全中心一直透過不同渠道向市民及業界發放有關進食淡水魚生的食物安全資訊,包括就淡水魚生與感染乙型鏈球菌與寄生蟲的風險。

預防食源性疾病,不要生吃淡水魚肉以及慎防致病菌與寄生蟲。進食淡水魚生(中式魚生)或未徹底煮熟的淡水魚會感染寄生蟲(例如:中華肝吸蟲),亦有機會感染食源性病菌。過往,新加坡曾經發生多宗與生吃淡水魚有關的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乙型鏈球菌可感染身體各部分,包括血液、肺部、骨頭和關節。乙型鏈球菌亦可藉由傷口造成感染,包括處理生的水產時遭割傷和有外露傷口等,都有可能受到感染,尤其是長者或免疫力弱人士(如有長期病患者)。感染寄生蟲可引致膽管梗塞、發炎或癌症病變。

消費者無論是在港或外遊,切勿進食生或未徹底煮熟的淡水魚,尤其是在吃火鍋或粥品時,須待魚熟透方可進食。除了不要生吃淡水魚肉外,市民(包括業界)亦應小心處理魚類並注意個人、食物與環境衞生並經常保持手部清潔和適當處理傷口,尤其以下重點:

  • 處理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或海產時應使用手套,並避免傷口接觸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或海產;
  • 避免進食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或淡水水產;
  • 到訪濕貨街市時避免皮膚接觸污水,並應保持手部清潔;
  • 生熟食物要分開擺放,並且用不同的刀具及砧板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及
  • 徹底煮熟食物才進食。

2021年10月21日

最近修訂日期:2021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