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食物的安全管制二零二零年進口食物的安全管制食物監測及食物投訴處理二零二零年食物監測計劃的統計數字食物事故處理食物安全條例的執行情況食物貿易商入門網站活食用牲口的食物安全管制風險評估風險評估研究營養標籤食物安全標準風險傳達以"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為本的食物安全計劃世界衞生組織合作中心防治蟲鼠蚊患的風險評估及監察鼠患的風險評估及監察機場的病媒監察工作跨境合作其他防治蟲鼠工作

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於二零零六年成立,負責加強食物安全的規管,以提升市民對食物安全的信心。食安中心下設四個科別:風險管理科、風險評估及傳達科、機構及系統管理科和行政科。

風險管理科是負責食物安全保障的執行單位,工作包括食物監測、執法行動、處理食物事故(包括調查在食物業處所發生的食物中毒個案)、進口管制及簽發出口證明書,以及活食用牲口的檢驗和測試等。風險評估及傳達科是研究和發展單位,負責進行風險評估,就食物安全標準提供意見,以及向公眾和食物業發布食物安全信息。機構及系統管理科負責制定以資訊科技支援業務模式轉變的長遠策略,並訂定有關重整業務流程、運作程序及資訊管理的策略性建議,以便開發可更有效支援數據分析及風險評估的電腦系統。行政科為食安中心提供行政支援。

進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我們的食物大部分來自香港以外的地區,因此,管制進口食物是食安中心的重要工作。

進口管制程序包括實施進口前驗證制度、核實衞生證明文件,以及在各進口管制站進行監測工作。有關程序主要針對一些高風險類別的食物,例如野味、肉類、家禽、蛋類、奶類及冰凍甜點。

回到頁首

二零二零年進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申請冷藏/冷凍(冰鮮)肉類及家禽進口許可證獲批准的個案 92,864宗
申請野味、肉類、家禽及蛋類進口准許獲批准的個案 2,057宗
申請奶類及奶類製品進口准許獲批准的個案 464宗
申請冰凍甜點進口准許獲批准的個案 547宗
在食物管制站對運送食物的車輛進行重點檢查 12,000架次

為確保進口食物安全,食安中心其中一項日常工作是與各國駐港領事館、內地及海外的食物主管當局、進口商、香港海關及其他有關機構保持密切聯絡。

日本食品進口本港的管制措施

食安中心由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中午十二時起調整對日本食品進口本港的管制措施。根據《更改食物安全命令》,進口商可從日本茨城、栃木、千葉及群馬四個縣進口蔬菜、水果、奶和奶類飲品及奶粉,但每批進口食品必須附有由日本農林水產省簽發的輻射證明書,指明食品來自的縣份,以及證明有關食品的輻射水平並沒有超出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指引限值。此外,有關出口商必須持有及提供由農林水產省簽發的有效出口商證明書,證明該等向本港出口的食品在日本均可供銷售(即該等食品的輻射水平已符合較食品法典委員會指引限值更嚴格的日本限值),且就輻射防護而言適宜供人食用。對福島縣上述產品的進口禁令則仍然有效。

回到頁首

食物監測及食物投訴處理

為確保本港的食物可供安全食用,食安中心持續進行食物監測和檢測,並採取執法行動。食安中心在食物供應流程的每個階段(即進口、製造、批發和零售)都會抽取樣本進行檢測。

二零二零年,食安中心檢測了約67,000個食物樣本,比例為全港每1,000人約抽查九個樣本。

食安中心對食物樣本進行微生物檢驗、化學分析及輻射水平檢測,以評估食物是否符合法定標準和標籤規定。

文錦渡食物化驗室專責對從內地進口的新鮮農產品進行快速和全面檢測,提供的化驗服務為:

  1. 檢測新鮮蔬菜和水果是否含有除害劑殘餘,包括水胺硫磷、甲胺磷和其他有機磷類除害劑、氨基甲酸酯類除害劑和擬除蟲菊酯類除害劑。
  2. 檢測未經加工的奶類是否含有獸藥殘餘和三聚氰胺,獸藥殘餘包括氨基糖類苷類藥物、β-內酰胺類藥物、氯霉素、頭孢噻呋、林可霉素、大環內酯類藥物、多肽類藥物、喹諾酮類藥物、磺胺類藥物、人造激素、四環素類藥物和甲氧芐氨嘧啶。

食安中心會針對不合格的監測結果採取執法行動。除評估某些食物的風險和制訂食物安全策略外,中心還會定期檢討和分析食物監測計劃收集所得的數據,以便進行專題研究。

二零二零年,食安中心共處理4,092宗食物投訴。

回到頁首

二零二零年食物監測計劃的統計數字

(甲) 食物樣本測試及檢驗

測試及檢驗 數目 # 百分率 #
化學測試
化驗樣本 44,478個 --
合格的樣本 44,416個 99.9%
微生物檢驗
化驗樣本 18,001個 --
合格的樣本 17,964個 99.8%
輻射水平測試
化驗樣本 4,108個 --
合格的樣本 4,108個 100%

# 不包括在二零二零年額外檢測輻射水平的102,057個日本進口食物樣本。

(乙) 就食物標籤採取執法行動

檢查食物標籤數目 55,398個
提出檢控數目 44宗

回到頁首

食物事故處理

食安中心每天監察本地和海外的食物事故。年內,食安中心透過食物事故監測系統偵察到約2,010宗食物安全事故。食安中心會考慮多項因素,包括對消費者構成的風險、本港的規例,以及問題食品有否在本港出售,以決定最恰當的風險管理行動。

此外,食安中心會就食物事故與有關的衞生當局、進口商、分銷商及零售商聯絡。如有需要,中心會採取相應行動,例如要求業界停售有關食品、適時進行食品測試、向相關業者發出警告,以及指令回收所涉食品等。食安中心會向業界發出快速警報,通知他們最新的情況。如食物事故對本港市民的健康構成影響,食安中心會發出新聞公報,向消費者提供建議。如市民可通過網購、旅遊或其他個人渠道取得相關食品,食安中心會在其網站發出"食物事故報表"。二零二零年,食安中心就食物事故共發出100則業界警報和59則新聞公報,並發出215份食物事故報表。

風險管理組轄下的食物事故應變及管理小組由醫生和護士組成。該小組與衞生防護中心合作,聯手調查在食物業處所發生的食物中毒個案及由食物傳播的疾病,研究食物中毒的成因,並協助追查有問題食物的來源。此外,小組會向負責處理食物的人員講解食物、個人及環境衞生的知識。二零二零年,小組就發生食物事故的食物業處所進行了265次造訪及調查,發現最常見的病原體是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諾如病毒、蠟樣芽孢桿菌、金黃葡萄球菌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至於食物中毒事故最常見的三個成因,依次為熟食受到生的食物污染、食物受到食物處理人員污染及食物貯存溫度不當。

回到頁首

食物安全條例的執行情況

《食物安全條例》(第612章)由二零一二年二月一日起全面實施,以加強監管食物安全,保障市民健康。該條例引入食物追蹤機制,有助政府在處理食物事故時更有效追蹤食物來源,並迅速採取行動。食物追蹤機制包括設立食物進口商和食物分銷商登記制度,以及規定備存食物進出紀錄兩個部分。根據《食物安全條例》,除已按該條例附表1所列的其他條例登記或取得牌照的食物進口商和分銷商外,所有食物進口商和分銷商均須向食環署登記。該條例又賦權食環署署長作出食物安全命令,禁止進口和供應問題食物,並命令回收該等食物。截至二零二零年年底,已登記食物進口商有10,462個,已登記食物分銷商則有8,660個。

回到頁首

食物貿易商入門網站

食安中心善用資訊科技為前線同事的工作提供更佳支援、強化中心的食物進口管制能力,以及方便業界。為此,機構及系統管理科分階段推展食物貿易商入門網站,在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先行推出食物貿易商網上登記服務,供食物貿易商開立使用者帳戶,以接收有關食物安全及進口管制通知的電子信息,並在網上進行多項工作,例如提交登記申請、辦理登記續期申請和更新登記資料。

入門網站的功能於二零二零年三月進一步提升,提供網上申請肉類及家禽進口許可證和野味、肉類(包括違禁肉類)及家禽進口准許的服務。雖然使用入門網站屬自願性質,但截至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底,超過90%的進口許可證及進口准許申請都是透過入門網站遞交和獲得批准。

入門網站在二零二零年九月推出新的網上服務,進一步擴闊功能,讓奶類及冰凍甜點進口商可以電子方式申請進口准許和報告食物批次抵港。

回到頁首

活食用牲口的食物安全管制

獸醫公共衞生組和屠房(獸醫)組主要負責活食用牲口的進口管制,以及對活食用牲口進行對公眾健康具有重要性的疾病監測。

為落實"由農場到餐桌"的概念,食安中心的獸醫人員會巡查輸出食用牲口到香港的註冊農場,以了解農場的飼養守則。鑑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獸醫公共衞生組在二零二零年改以問卷形式調查了內地53個註冊及備案農場的最新情況。這些農場包括家禽農場、豬場、牛場,以及食用水產養殖場。

二零二零年檢驗的本地和進口食用牲口數目

牲口類別 已檢驗的牲口數目(在屠房進行檢驗) 已核實的動物衞生證明書數目
757,377頭 17,108份衞生證明書及
10,962份本地豬隻入場許可證
14,626頭 1,460份衞生證明書
1,429頭 13份衞生證明書

《公眾衞生(動物及禽鳥)(化學物殘餘)規例》禁止使用某些化學物(包括鹽酸克崙特羅),並限制食用牲口體內某些化學物的殘餘量。二零二零年,食安中心收集了32,208個食用牲口樣本,以作獸藥殘餘測試。年內,沒有豬隻的尿液樣本驗出含違禁化學物,但有四個組織樣本驗出含有受管制化學物。

檢疫偵緝犬小組負責在各陸路邊境管制站打擊非法進口生肉及蛋類活動。這些食品是由入境旅客攜帶及貨車運載入境。由於來歷不明的肉類及蛋類可能含有經接觸或動物傳染的病原體(例如O157型大腸桿菌和禽流感病毒),小組須防止該等食品輸入香港,以保障市民健康。現時小組有七隻檢疫偵緝犬。

在動物源性食品出口方面,食安中心在二零二零年共簽發1,310份獸醫衞生證明書,涉及的食品包括雞粉、雪糕、月餅、中式點心、奶類飲品、即食麵、肉類及家禽產品。這些食品輸往內地、澳洲、比利時、加拿大、澳門、新西蘭、荷蘭、英國和美國。

回到頁首

風險評估

在以風險為本的食物安全管制模式中,風險評估是風險管理及風險傳達的科學依據。風險評估是根據現有的科學證據,有系統地評估和分析食物源性危害可對人體健康構成的不良影響及其嚴重程度。一般風險評估工作包括四個步驟,分別是確定食物危害、分析危害的特徵、評估市民受影響的程度,以及分析食物風險的特徵。

食安中心的風險評估工作主要包括調查、研究計劃和文獻研究。此外,食安中心每天監察和評估在本港和外地發生的食物安全事故及有關事宜,以便迅速和主動採取措施,防止市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回到頁首

風險評估研究

二零二零年,食安中心公布了多項風險評估研究的結果,包括"食用油脂和嬰兒配方奶粉中的縮水甘油酯"、"本地燒味鹵味的鈉含量",以及"本地蛋糕反式脂肪和糖含量",後兩項研究由食安中心與消費者委員會合作進行。

食物消費量調查

市民的飲食習慣會隨時間轉變,食物消費量數據須不時更新,為此,食安中心進行第二次全港性食物消費量調查。調查的數據收集工作於二零一八年四月展開,在二零二零年二月完成,報告預計於二零二一年公布。這項調查的結果能提高評估食物風險的能力,並有助日後進行總膳食研究。

回到頁首

營養標籤

為協助業界及化驗服務機構了解和遵守營養資料標籤制度,食安中心為業界提供網上資源(包括技術指引、業界指引、常見問題和營養標籤計算器等)、電話熱線和支援熱線服務。食安中心於一月舉辦了"二零二零年度節令食物營養標籤工作坊",提醒售賣節令食物的業界遵守有關規定。

為加強保障36個月以下嬰幼兒的健康,以及有效規管配方產品及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的營養和健康聲稱,政府現正檢視這些聲稱的規管方法,考慮的因素包括業界表達的意見、最新的國際指引、其他司法管轄區的規管方式,以及香港在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下的義務。

營養資料查詢系統

營養資料查詢系統是一個網上資料庫,儲存超過7,600款公眾關心和感興趣食品的營養素資料,包括能量資料和20多種營養素資料,免費供市民檢索。這個系統設有兩項功能:"食物營養搜尋器"可供瀏覽或檢索個別食物或營養素的資料,而"食物營養計算器"可根據系統的數據,估計從選定食物攝取的營養素分量。查詢系統提供的資料只供個人參考,以協助使用者選擇有益健康的食物,不得作商業用途。

回到頁首

食物安全標準

釐定食物安全標準是食物安全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在訂定本港新的食物安全標準時,食安中心主要參考食品法典委員會訂定的國際食物標準,以及國際認可機構的科學評估結果。這些機構包括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世衞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以及糧農組織/世衞農藥殘留聯席會議。

《2018年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修訂)規例》已由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一日起全面生效,適用於所有類別的食物。該規例更新食物中金屬雜質含量的標準,藉着修訂條文,加強規管和訂立新標準,以保障公眾健康和提高規管工作的成效,並促使本港的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

政府由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一日至二零二一年三月十五日就《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的修訂建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修訂建議旨在加強規管食物中的有害物質(包括工業生產的反式脂肪和霉菌毒素)。食安中心是按本港市民的膳食習慣進行風險評估,並檢視了國際間的相關標準和做法,從而訂定有關的修訂建議。政府整合所接獲的意見後,便會向立法會提出修訂建議。

回到頁首

風險傳達

與持份者保持有效溝通,以及食物業界、市民、政府三方合作,是確保本港食物安全的關鍵。食安中心轄下設有傳達資源小組,向市民和食物業界傳達食物安全風險資訊。該小組的辦事處設於欽州西街本署南昌辦事處暨車房,提供有關推廣食物安全的資料,並附設配備視聽設施的展覽廳和資料角。小組接受學校、社區中心和有興趣的市民預約參觀或參加食物安全講座,以及申請借用教材、展板和視聽資料。除支援食物安全風險傳達的工作和活動外,小組還定期舉辦多項教育活動。年內,小組舉辦了76場研討會、工作坊和不同類別的宣傳活動,例如食物安全巡迴展覽,對象是市民和選定的目標群體,包括食物處理人員、學生、長者和少數族裔人士。

為防止2019冠狀病毒病散播,於二零二零年,風險傳達組除常用的溝通渠道外,亦加強使用視像會議和網上工具傳遞風險資訊,以便業界和市民積極參與食物安全的工作。

2019冠狀病毒病亦可能增加食用食物的風險,因此食安中心刊印了"有關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相關的食物安全建議及常見問題"和多篇特稿,在食物衞生、食品包裝、購物時的社交距離等方面為消費者提供指引。食安中心也為食物企業編印了多份相關建議,包括:(1) 《給食肆就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的食物安全與衞生建議》;(2) 《給食物送遞商就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的注意事項》;(3) 《給冷凍食品處理人員就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的健康建議》;以及(4) 《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在進口層面消毒凍房工作環境及食品包裝的指引》。

為響應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安中心於二零二零年六月初以"食得安心:生冷食物要留神"為主題,展開為期一年的食物安全日活動。該項活動及連串相關的公眾健康講座和宣傳活動介紹了多項提升食物安全的具體措施,對象為高危人士,包括幼童、長者、孕婦及免疫力弱人士。

配合《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的修訂建議,食安中心發布了取代"部分氫化油"和減少花生受黃曲霉毒素污染的業界指引。其他宣傳渠道包括社交媒體平台、刊物、新聞簡報會、業界和公眾論壇。我們也安排了一連串會議,與業界及其他持份者討論修訂建議的技術事宜。

為協助市民減少從膳食中攝入鹽和糖,食安中心推行以"全城減鹽減糖"為題的行動計劃,透過不同媒介和宣傳活動,強調減鹽減糖的重要,並鼓勵市民培養和實踐健康的飲食習慣。食安中心與食物業合作,為預先包裝白方包及麥方包制訂自願減鈉目標,以便業界透過改良食品配方,減低食物中的鈉含量。一年過後,參與計劃的麵包店所製作的麵包產品,鈉含量均沒有超出上限,這些產品的整體平均鈉含量亦見下降。在二零二零年十二月,我們把減鈉目標進一步推展至非預先包裝白方包和麥方包。食安中心不但提供鈉含量檢定服務和制訂標準操作程序以協助參與計劃的麵包店改良食品配方,更聯同食物及衞生局以試辦形式展開為期八個月的"少糖星期五"活動,推廣低糖飲食文化。在活動期內,市民逢星期五在參與活動的茶飲店選購指定的減糖或無糖飲品,可享2元折扣優惠。

風險傳達組還設有多項機制,適時主動向市民及業界提供食物安全資訊。食安中心透過快速警報系統,迅速向業界發送電郵或傳真,提供食物事故信息、相關建議及查詢電話號碼。遇有對市民健康有重大影響的食物事故,食安中心會在其網站和以電子方式發出食物警報。上載於食安中心網站的《食物安全焦點》電子月刊,除報道本港和外地各項最新的食物安全事宜以及所採取的相應行動外,還以專業卻又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各種食物危害及對市民構成的健康風險。此外,食安中心分別為市民和業界編製《食物安全通訊》和《食物業安全廣播站》季刊,並透過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媒體,提供食物安全和健康資訊。

二零二零年風險傳達活動摘要

項目 二零二零年數字
舉辦教育/宣傳活動數目 1項
製作宣傳資料數目 25份
參加公眾教育/交流活動的總人數 24,110人次
處理公眾查詢數目 2,858宗
舉辦"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研討會/工作坊數目 13個
追蹤/訂閱食安中心社交媒體專頁的總人數 19,971人次
發出食物安全電子信息 24份
時令食品調查
賀年食品
粽子
月餅
大閘蟹
臘味
盆菜
火鍋
專項食品調查
即食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
即食食物中的沙門氏菌
即食食物中的凝固酶陽性葡萄球菌
即食食物中的李斯特菌
即食食物中的蠟樣芽孢桿菌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

回到頁首

以"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為本的食物安全計劃

食安中心於二零二零年繼續鼓勵食物業界採納食物安全計劃。這項計劃以"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系統為本,以積極方式確保食物安全。食安中心為特定行業,包括盆菜供應商、安老院舍、學校與幼兒中心的膳食供應商,以及售賣燒味、供應飯盒、壽司、刺身、生蠔、生吃肉類和冰凍甜點的食物業處所,訂出推廣計劃,並為有關行業和處所的管理人員及負責處理食物的人員舉辦工作坊與研討會。

食安中心參照"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系統的原則,編訂了《安全烹製蛋及蛋製品的業界指引》,協助減少由沙門氏菌引致的食源性疾病。為編製該指引,食安中心的食物安全重點控制小組到食肆進行實地視察,檢查每個工作步驟,確保指引所載有關食材、製作方法和食物安全控制方面的資料均適用。

回到頁首

世界衞生組織合作中心

食安中心自二零一零年十月起獲指定為世衞食物中化學物風險分析合作中心。年內,食安中心繼續發揮世衞合作中心的功能,推動公眾健康工作,特別是區域層面的食物安全事宜,並支持世衞推行指定活動範疇內的活動。

回到頁首

防治蟲鼠

食環署是政府的防治蟲鼠顧問,負責處理影響公眾衞生的蟲鼠問題。在防治蟲鼠的工作上,本署採用綜合方法,一方面善用除害劑,一方面持續改善環境衞生,同時參照世衞的最新建議,不斷優化防治蟲鼠的方法和技術。此外,本署與防治蟲鼠業界緊密合作,互相交流意見,共同維持業界防治蟲鼠工作的專業水平。

監控媒傳疾病

香港需要提防瘧疾、登革熱、寨卡病毒感染、日本腦炎、基孔肯雅熱、鼠疫、叢林斑疹傷寒、蚤傳斑疹傷寒、斑疹熱及漢坦病等媒傳疾病。本署與衞生署、漁農自然護理署及民政事務總署合作採取適當的病媒防控措施,並會在接到媒傳疾病的報告後立即展開調查。

回到頁首

蚊患的風險評估及監察

由於本港不斷受到登革熱的威脅,因此本署持續監察本地登革熱病媒蚊子在社區及港口地區滋生的情況。自二零二零年四月起,本署採用新設計的誘蚊器取代誘蚊產卵器,用以監察病媒蚊子,並向有關方面和市民公布從監察地區錄得的誘蚊器指數和密度指數,以推動市民參與防治病媒,同時提高他們對蚊患的警覺。由二零二零年六月開始,登革熱病媒監察計劃覆蓋的地點已增至62個。如分區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超逾10%,本署便會為區內誘蚊器收集的蚊子進行測試,以確定是否帶有登革熱病毒。在二零二零年,社區的平均誘蚊器指數和平均密度指數分別為6.6%和1.3,顯示在整個監察計劃的覆蓋範圍內,有6.6%地方發現白紋伊蚊的活動,而每個有白紋伊蚊的誘蚊器內平均收集到1.3隻成蚊。社區的每月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每月指數)最高為18.1%(在六月份),而港口每月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最高為3.5%(在六月份),兩者均與二零一九年的數字相若。為對付傳播瘧疾的蚊子,本署制訂長期防治計劃,在約600條溪澗進行防治工作。二零二零年,防治工作取得滿意成果,本港並無瘧疾傳播。

本署由二零一三年開始推行日本腦炎病媒監察計劃,在元朗區選定地點,監測三帶喙庫蚊的分布情況。有關計劃在二零一五年十月擴展至七個不同地區,並在二零一八年進一步擴展至八個地區。二零二零年,共捕獲1,408隻三帶喙庫蚊,所有樣本都沒有發現帶有日本腦炎病毒。

本署年內進行了820,324次巡查,發現及清除了69,771個蚊子滋生地方,並發出68封警告信及158張傳票。對於任由蚊子在其處所滋生的人士,本署亦採取了法律行動,予以檢控。

由於本港在二零二零年錄得一宗本地登革熱個案,本署增調多支滅蚊隊伍持續進行滅蚊工作,四個防治蟲鼠視察小組亦加強巡查建築地盤及針對蚊子滋生地點採取執法行動。截至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署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第132章),就處所內發現蚊子滋生共提出158次檢控,其中154宗個案涉及建築地盤,四宗涉及其他處所。本署亦調撥額外資源進行全港密集式防蚊滅蚊工作,包括由二零二零年四月十五日起進行全城防蚊及滅蚊行動,以期抑制成蚊的數量,並殺滅可能已受感染的蚊子。由二零二零年四月開始,本署每月於網頁公布各個監察地區兩個階段的誘蚊器指數和密度指數,讓公眾知悉蚊患的最新情況,以便市民、相關政府部門和物業管理公司適時採取防蚊措施。此外,本署已加強宣傳,提醒市民無論在任何季節也須防治蚊患。

滅蚊運動

二零二零年的跨部門滅蚊運動分三期進行,藉以加強滅蚊措施。相關的教育和宣傳工作亦繼續進行。

回到頁首

鼠患的風險評估及監察

本署由二零零零年開始進行鼠患調查,以掌握鼠患情況。鼠患參考指數是以統計鼠餌被老鼠咬囓的百分率而得出。本署根據不同地點在不同時間錄得的鼠患參考指數,評估有關地點的鼠患情況,從而迅速採取相應行動,防止鼠隻大量繁殖。二零二零年,本港的整體鼠患參考指數為3.6%,顯示鼠患大致受控。

本署定期進行巡查和滅鼠工作,以防治鼠患。年內共處理10,331宗鼠患個案,發出22封警告信,以及收集60,860隻死老鼠(捕獲28,872隻和毒殺31,988隻),並堵塞超過12,347個鼠洞。

此外,本署在各海旁區及口岸區進行鼠蚤調查,以評估鼠疫傳染給人類的風險。二零二零年,海旁區及口岸區的整體鼠蚤指數分別為1.05及0.37。鑑於海旁區指數相對較高,本署已即時將結果通知相關政府部門及持分者,並就防治鼠患及蚤患提供技術協助,以便即時採取防控措施。本署亦在避風塘及鄉村進行鼠蚤調查,整體的鼠蚤指數為0.11。(註:世衞指出,鼠蚤指數高於1的國家或地區如出現鼠疫桿菌,鼠疫傳染給人類的風險會較高。)

滅鼠運動

除了例行的防治鼠患工作外,本署每年都會舉辦跨部門全港滅鼠運動,透過不同途徑,包括專題講座和展覽,推動市民參與防治鼠患。此外,本署於二零二零年五月和十一月在各區進行兩輪目標小區滅鼠行動,每輪行動為期八星期。其間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加強各目標小區的滅鼠工作、潔淨服務及執法行動,以杜絕鼠患。防治鼠患特別行動皆取得成果。

鑑於食肆不當處理廚餘及在後巷不當處理食物是引致鼠患的主要原因,本署特別針對食肆這種違規情況,在二零一九年五月至二零二零年二月期間進行特別行動,加強執法及深化目標小區滅鼠行動的成效。

就市民關注公共屋邨的鼠患問題,食環署與房屋署進行聯合巡查,並就防治鼠患向他們提供專業意見及技術指導,又協助房屋署在有鼠患的公共屋邨進行防治鼠患的工作。

防治蟲鼠方面的科技應用

本署積極研究及測試不同技術,以提升對蚊患和鼠患的監察工作。在登革熱病媒監察方面,本署自二零二零年四月起採用新設計的誘蚊器,取代誘蚊產卵器進行登革熱病媒監察,以取得有關白紋伊蚊密度的量化數據。

在防治鼠患方面,本署測試以熱能探測攝錄機攝取錄像,配以人工智能技術,監察老鼠的活動範圍。初步測試結果顯示,這種技術可有效監察老鼠活動。本署已在目標小區滅鼠行動前後採用熱能探測攝錄機,以量化評估滅鼠行動的成效。

回到頁首

機場的病媒監察工作

香港國際機場客貨運量龐大,馳名國際。為確保機場沒有登革熱和鼠疫病媒,本署一向按照國際衞生規例的規定,在機場設立多個監測站。二零二零年,本署進行了700次蚊患調查,港口每月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1/港口每月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持續低於1.0%,而鼠蚤調查錄得的鼠蚤指數則為零。

[1] 由於在二零二零年四月前以誘蚊產卵器監察病媒蚊子,在二零二零年一月至三月期間的指數為港口每月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

回到頁首

跨境合作

疾病傳播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廣東、珠海、深圳、澳門及香港已建立緊密的聯繫,防控疾病及病媒。雖然自二零二零年初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發後,粤港澳三地專家透過會議和交流計劃進行的定期溝通因而暫停,但三地仍就港珠澳大橋交換監察結果,以更了解在各自管轄範圍內的病媒分布情況。

回到頁首

其他防治蟲鼠工作

除蚊子和老鼠外,本署也對其他害蟲,例如蒼蠅、蚤、蟎、蠓、蟑螂、蟻、黃蜂和蜱,進行防治工作。二零二零年,本署施用除害劑滅蟲50,612次,並派員巡視垃圾收集站、後巷及衞生黑點,按需要噴灑殺蟲劑和清除招惹蒼蠅的物品。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