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食物的安全管制二零一七年進口食物的安全管制食物監察及食物投訴處理二零一七年食物監察計劃的統計數字食物事故處理食物安全條例的執行情況 進口野味、肉類、家禽及蛋類規例活食用牲口的食物安全管制風險評估營養標籤食物安全標準風險傳達以"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為本的食物安全計劃防治蟲鼠蚊患的風險評估及監察鼠患的風險評估及監察機場的病媒監察工作跨境合作其他防治蟲鼠工作

本署轄下食物安全中心(中心)於二零零六年成立,負責加強食物安全的規管,以提升市民對食物安全的信心。

中心設有九個組別,各有不同職責,包括食物監察和驗證、活食用牲口的進口管制、檢驗和測試、對某些類別的食物進行風險評估,以及發布食物安全信息。中心亦負責調查在食物業處所發生的食物中毒個案,並就食物安全標準提供意見。

進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本港的食物大部分來自外地,因此,管制進口食物是中心的重要工作。

進口管制程序包括實施進口前發證制度、驗證衞生證明文件,以及在各進口管制站進行監察工作。有關程序主要針對一些高風險類別的食物,例如野味、肉類、家禽、蛋類、奶類及冰凍甜點。

回到頁首

二零一七年進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申請冷藏/冷凍(冰鮮)肉類及家禽進口證獲批准的個案 119,896宗
申請進口野味、肉類、家禽及蛋類獲批准的個案 2,725宗
申請進口奶類及奶類製品獲批准的個案 510宗
申請進口冰凍甜點獲批准的個案 414宗
文錦渡食品管制辦事處檢查運載蔬菜車輛的數目 28,004架次

為確保進口食物安全,中心其中一項日常工作是與各國駐港領事館、內地及海外的食物主管當局、進口商、香港海關及其他有關機構保持密切聯絡。

回到頁首

食物監察及食物投訴處理

為確保本港的食物可供安全食用,中心持續進行監察和檢測食物,並採取執法行動。中心在食物供應流程的每個階段,即進口、製造以至批發和零售,均抽取食物樣本檢測。

年內,中心共檢測約67,000個食物樣本,按人口計算,約每1,000人抽查九個樣本。

中心對食物樣本進行微生物檢驗、化學分析及輻射水平檢測,以評估食物是否符合法定標準和標籤規定。

文錦渡食物化驗室專責對從內地進口的新鮮農產品進行快速和全面檢測,提供的化驗服務分為三類:

(i)檢測新鮮蔬菜和水果是否含有除害劑殘餘,包括水胺硫磷、甲胺磷和其他有機磷類除害劑、氨基甲酸酯類除害劑和擬除蟲菊酯類除害劑。

(ii)檢測未經加工的奶類是否含有獸藥殘餘,包括氨基糖類苷類藥物、β-內酰胺類藥物、氯霉素、頭孢噻呋、林可霉素、大環內酯類藥物、多肽類藥物、喹諾酮類藥物、磺胺類藥物、人造激素、四環素類藥物和甲氧芐氨嘧啶。

(iii)檢測從內地進口的未經加工奶類和經巴士德消毒的奶類樣本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中心會針對不合格的監察結果採取執法行動。除評估某些食物的風險和制訂食物安全策略外,還會定期檢討和分析食物監察計劃收集所得的數據,以便進行專題研究。

二零一七年,中心共處理6,178宗食物投訴。

回到頁首

二零一七年食物監察計劃的統計數字

(甲) 食物樣本測試及檢驗

測試及檢驗 數目 # 百分率 #
化學測試
化驗樣本 44,996個 --
合格的樣本 44,916個 99.8%
微生物檢驗
化驗樣本 17,143個 --
合格的樣本 17,117個 99.8%
輻射水平測試
化驗樣本 4,970個 --
合格的樣本 4,970個 100%

# 不包括在二零一七年檢測輻射水平的84,075個日本進口食物樣本。

(乙) 就食物標籤採取執法行動

檢查食物標籤數目 55,108個
提出檢控數目 39宗

回到頁首

食物事故處理

中心負責每天監察本地和海外的食物事故,年內共監察到約1,700宗食物安全事故。一旦發現食物事故,中心會考慮多項因素,包括對消費者構成的風險、本港的規例,以及問題食品有否在本港出售,以決定最恰當的風險管理行動。

此外,中心會就食物事故與有關的衞生當局、進口商及分銷商聯絡。如有需要,會採取相應行動,例如要求業界停售有關食品、適時進行食品測試、向相關業者發出警告,以及指令回收所涉食品等。中心會向業界發出快速警報,通知他們最新的情況。如食物事故對本港市民健康構成重大影響,中心會發出新聞公報,向消費者提供建議。如市民可通過網購、旅遊或其他個人原因取得相關食品,中心亦會在網站發出"食物事故報表"。二零一七年,中心就食物事故共發出84則業界警報和34則新聞公報,並發出176份食物事故報表。

風險管理組轄下的食物事故應變及管理小組由醫生和護士組成。該小組與衞生防護中心合作,聯手調查在食物業處所發生的食物中毒個案及由食物傳播的疾病,研究食物中毒的原因,並協助追查有問題食物的來源。此外,小組會向負責處理食物的人員講解食物、個人及環境衞生的知識。二零一七年,小組就發生食物傳播疾病的食物業處所進行了大約200次調查,發現最常見的病原體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蠟樣芽孢桿菌和諾如病毒。調查發現,食物中毒事故較常見的成因,包括熟食受到生的食物污染、食物未經徹底煮熟、食用未經烹煮的食物/未經烹煮的食物受到污染,以及食物貯存溫度不當。

回到頁首

食物安全條例的執行情況

《食物安全條例》(第612章)於二零一二年二月一日全面實施,以加強監管食物安全,保障市民健康。該條例引入食物追蹤機制,有助政府在處理食物事故時更有效追蹤食物來源,並迅速採取行動。食物追蹤機制包括設立食物進口商和食物分銷商登記制度,以及規定備存食物進出記錄兩個部分。除已根據《食物安全條例》附表1所列的其他條例登記或取得牌照的食物進口商和分銷商外,所有食物進口商和分銷商均須向食環署登記。該條例又賦權食環署署長作出食物安全命令,禁止進口和供應問題食物,並命令回收該等食物。截至二零一七年年底,已有12,777個食物進口商和10,345個食物分銷商向本署登記。

回到頁首

進口野味、肉類、家禽及蛋類規例

經修訂的《進口野味、肉類、家禽及蛋類規例》(第132AK章)(《規例》)由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五日開始生效,藉以規管蛋類進口,加強保障香港免受禽流感威脅。

鑑於來自受感染禽鳥的蛋可能含有禽流感病毒,政府透過規管禽蛋進口,加強防控禽流感,進一步保障市民的健康,這做法與國際間的規管安排一致。

在該規管安排下,任何人除非能出示食環署署長認可的來源地發證單位所發出的衞生證明書,證明有關禽蛋適宜供人食用,並已向本署提供相關的禽蛋入口資料,讓中心能夠追蹤禽蛋的實際進口情況和進行抽查,從而獲得食環署衞生主任的書面准許,否則不可把禽蛋輸入香港。完全煮熟的禽蛋或配料包括禽蛋的合成食物,則不包括在規管範圍內。

《規例》實施後,違例者最高可判罰款五萬元及監禁六個月。

回到頁首

活食用牲口的食物安全管制

獸醫公共衞生組和屠房(獸醫)組主要負責對公眾健康有影響的活食用牲口的進口管制,以及監察牲口是否患病。

為落實"由農場到餐桌"的概念,中心的獸醫人員會巡查輸港食用牲口的註冊農場,以了解農場的飼養守則。二零一七年,獸醫公共衞生組共巡查內地44個註冊及備案農場和36間加工廠,當中包括雞場、鴨場、鵝場、鴿場、豬場、牛場、乳牛場,以及鰻魚、大閘蟹和淡水魚養殖場。

年內,本港沒有進口活雞,而其他進口家禽總數為76,720隻。獸醫公共衞生組人員負責在指定進口地點(即文錦渡管制站)對進口的活家禽進行檢疫和檢驗。

二零一七年檢驗的進口食用家禽及測試的血液樣本數目

家禽類別 進口家禽數目 抽取進口活家禽樣本以測試是否含有禽流感(包括H5及H7)的數目 已核實的動物衞生證明書數目
雞和其他家禽 約76,720隻 1,369個 55份

二零一七年檢驗的本地和進口食用牲口數目

牲口類別 已檢驗的牲口數目 已核實的動物衞生證明書數目
1,559,627頭 36,061份衞生證明書及
8,712份本地豬隻入場許可證
17,338頭 1,660份衞生證明書
3,465頭 32份衞生證明書

進行違禁及受限制化學物測試的食用牲口尿液樣本數目

45,021個

《公眾衞生(動物及禽鳥)(化學物殘餘)規例》禁止使用某些化學物(包括鹽酸克崙特羅),並限制食用牲口體內某些化學物的殘餘量。二零一七年,有一批豬隻的尿液樣本驗出含違禁化學物。年內,中心共收集7,652個食用牲口的組織和血液樣本,測試牲口體內的獸藥殘餘和監察牲口是否患病,當中有一批組織樣本驗出含有受限制化學物。

檢疫偵緝犬小組負責在各陸路邊境管制站打擊非法進口生肉及蛋類活動,包括透過入境的旅客及貨車非法攜帶及運載入境。由於來歷不明的肉類及蛋類可能含有經接觸或動物傳染的病原體(例如O157型大腸桿菌和禽流感病毒),因此小組須防止該等食品輸入香港,以保障市民健康。現時小組有四隻檢疫偵緝犬。

二零一七年檢疫偵緝犬發現的食物類別和個案數目

食物類別 個案數目 數量(公斤)
肉類 26宗 73.96
家禽 4宗 17.3
蛋類 10宗 24.42
各種蛋類、肉類和家禽 34宗 201

在動物源性食品出口方面,中心在二零一七年共簽發132份獸醫衞生證明書,涉及的食品包括雞粉、雪糕、月餅、中式點心、奶類飲品和即食麵,總值達1.04億元。這些食品分別輸往中國內地、澳洲、比利時、加拿大、澳門、新西蘭、荷蘭、新加坡、英國和美國。

回到頁首

風險評估

在以風險為本的食物安全管制模式中,風險評估可作為風險管理及風險傳達的科學依據。風險評估是根據現有的科學證據,有系統地評估和分析食物源性危害對人體健康構成的不良影響及其嚴重程度。一般風險評估工作包括四個步驟,分別是確定食物危害、分析危害的特徵、評估市民受影響的程度,以及分析食物風險的特徵。

中心的風險評估工作主要包括調查、研究計劃和文獻研究。此外,中心每天監察和評估在本港和外地發生的食物安全事故及有關事宜,以便迅速及主動採取措施,防止市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風險評估研究

二零一七年,中心公布多項風險評估研究的結果,包括"本港售賣的沙律的微生物質素"、"食物中的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本地碟頭粉麵飯的鈉含量",以及"本地港式小菜的營養含量"(後兩項研究由中心與消費者委員會合作進行)。此外,中心又在其網站上載一系列《風險簡訊》,向市民提供有關食物風險的資料。二零一七年,中心分別就"食物中的殘餘除害劑"和"食物中的二噁英和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專題發布簡訊。

食物消費量調查

由於市民的飲食習慣會隨時間轉變,食物消費量數據須不時更新,為此,中心委託一家研究公司進行第二次全港性食物消費量調查。測試性的統計調查在二零一七年年底進行,而主要調查於二零一八年展開。調查結果能提高評估食物風險的能力,並有助日後進行總膳食研究。

總膳食研究

總膳食研究是國際公認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用以評估不同人口組別從膳食攝入各種化學物或營養素的分量。總膳食研究不但有助中心評估某些化學物會否危害公眾健康,還為中心提供科學依據,有助制訂食物安全策略,進行食物和食品監察及監管工作,釐定食物規管標準,以及找出食物安全規管制度的不足之處。此外,由於總膳食研究會測定不同年齡及性別的市民攝入化學物的分量,中心可根據所得數據,評估哪些人口組別最易受影響,並為有關組別制訂特別行動計劃。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於二零一四年完成,自二零一一年以來,中心合共發表了九份研究報告。

回到頁首

營養標籤

中心推行營養資料標籤制度,以幫助消費者選擇較健康的食物,鼓勵食物製造商提供符合營養準則的食品,以及規管有誤導或欺詐成分的營養聲稱。《2008年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修訂:關於營養標籤及營養聲稱的規定)規例》於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八日獲立法會通過,而營養資料標籤制度自二零一零年七月一日實施至今,一直運作暢順。

為協助業界及化驗服務機構了解和遵守營養資料標籤制度,中心為業界提供網上資源(包括技術指引、業界指引、常見問題、營養標籤計算器等)、電話熱線和支援熱線服務。根據小量豁免制度,預先包裝食物如每年的銷售量不超過30,000件,而且沒有在標籤上或其宣傳品中作出營養聲稱,可獲豁免遵從《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第132W章)訂明的營養標籤規定。截至二零一七年年底,有16,607款食品獲得豁免。

在教育方面,中心繼續為推廣營養標籤制度進行相關的宣傳及教育工作。中心於二零一七年更新《活用營養標籤及降低食物中鹽和糖教材套》,加入有關能量需要量及攝取過量鹽和糖對健康影響的資料。製作教材套的目的,是讓從事教育工作的持份者(包括教師及社區機構的工作人員)對營養標籤、能量需要量及減少食物中鹽和糖的重要性加深認識,並協助他們推廣在常生活使用營養標籤和減少攝取鹽和糖的方法。另一方面,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委員會)、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和中心於二零一七年十月共同推出自願性質的"預先包裝食品'鹽/糖'標籤計劃",讓消費者更容易辨識低鹽低糖的產品,從而作出知情的選擇。這計劃同時有助推動業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低鹽低糖的產品。

擬供36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配方產品和食物

立法會於二零一四年十月完成《2014年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修訂)(第2號)規例》的審議程序。該規例規管嬰兒配方產品的營養成分組合,以及嬰兒配方產品、較大嬰兒及幼兒配方產品和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的營養標籤。嬰兒配方產品的營養成分組合及營養標籤規定於18個月寬限期屆滿後,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實施。至於較大嬰兒及幼兒配方產品和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的營養標籤規定,則於兩年寬限期屆滿後,即二零一六年六月十三日實施。

為加強保障36個月以下嬰幼兒的健康,並提高規管配方產品及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的營養和健康聲稱工作的成效,政府現正因應公眾諮詢所收集的意見、最新的國際發展,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制訂規管這些食品營養和健康聲稱的立法建議。

營養資料查詢系統

營養資料查詢系統是一個網上資料庫,儲存超過7,000款公眾關心和感興趣食品的營養素資料(包括能量資料和20多種營養素資料),免費供市民檢索。這個查詢系統設有兩項功能:"食物營養搜尋器"可供瀏覽或檢索個別食物或營養素的資料;"食物營養計算器"可根據系統的數據,估計從選定食物攝取的營養素分量。查詢系統提供的資料只供個人參考,以協助使用者選擇有益健康的食物,不得作商業用途。

回到頁首

食物安全標準

釐定食物安全標準是食物安全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在訂定本港新的食物安全標準時,中心主要參考食品法典委員會訂定的國際食物標準,以及國際認可機構的科學評估結果。這些機構包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以及糧農組織/世衞農藥殘留聯席會議。

在二零一七年六月六日至九月五日,政府就《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的建議修訂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有關修訂建議旨在加強保障公眾健康,提高規管工作的成效,並促使本港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政府現正因應收集到的意見和評論,制訂立法建議。

政府現正檢討規管食物中有害物質的工作。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成立了一個專責的工作小組,一直就有關工作提供意見。

為加強規管食用油脂的安全及"廢置食用油"的回收安排,政府已就有關立法工作進行公眾諮詢,現正制訂立法建議。

回到頁首

風險傳達

就保障食物安全而言,與持份者保持有效溝通至為重要。中心以風險分析的方法監管食物安全,並明白雙向溝通,以及食物業界、市民、政府三方合作,是確保本港食物安全的關鍵。風險傳達組為有關各方提供一個聯絡點,透過不同形式的互動論壇、平台和活動,讓業界和市民積極參與食物安全的工作。

業界諮詢論壇在二零零六年七月首次召開,其後定期舉行,讓業界與中心人員就食物安全的最新資訊、意見和發展互相交流。諮詢論壇每年舉行四至六次,以收集業界對食物安全事宜、食物安全監管措施和風險傳達活動的意見。至於消費者方面,中心與消費者聯繫小組合作,收集市民對食物安全事宜的意見及建議。聯繫小組的成員全屬自願參與,他們不時與中心舉行不同形式的會議,並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溝通途徑,協助中心制訂風險傳達策略。隨着社交媒體的通訊方式日漸流行,聯繫小組已開始利用WhatsApp廣播功能向成員發放食物安全信息,以便成員與親友分享有關資訊。

為協助市民減少從膳食中攝入鹽和糖,中心推行以"全城減鹽減糖"為題的行動計劃,透過不同媒介和宣傳活動,強調減鹽減糖的重要,並鼓勵市民培養和實踐健康的飲食習慣。傳達信息的途徑包括電視宣傳短片、電台宣傳聲帶、傳媒訪問、單張、海報、網站、Facebook專頁、流動應用程式、巡迴展覽、講座和研討會等。中心於二零一五年推出"全城減鹽減糖"Facebook專頁,向市民和食物業界推廣少鹽少糖的健康飲食文化。該專頁在二零一七年更新了版面設計,內容亦更加豐富。

此外,委員會、食衞局、中心、衞生署、教育局和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合辦了低鹽低糖我識揀標語創作暨海報設計比賽。這項比賽為中小學生而設,旨在提醒他們注意健康飲食及正確使用營養標籤,減少膳食中鹽和糖的攝取量。中心又與委員會及其他政府部門合辦了低鹽低糖正面標籤設計比賽,邀請公眾人士設計一套可用於預先包裝食物的"低鹽低糖"標籤。標籤是以冠軍作品為藍本,並加以適當修改而成,供張貼於參與預先包裝食品"鹽/糖"標籤計劃的產品上。有關部門和委員會又與香港貿易發展局合作,邀請名廚在香港貿發局美食博覽2017的"星級名廚烹飪示範"環節中示範烹煮減鹽減糖菜式,推廣健康美味飲食。

年內舉辦的食物安全日2017以"全城減鹽減糖-睇標籤食醒啲"為主題,鼓勵政府、業界和市民三方合作,透過善用營養標籤,推廣減少食物中的鹽和糖。低鹽低糖正面標籤設計比賽及低鹽低糖我識揀標語創作暨海報設計比賽的頒獎禮也於同日舉行。

自二零零八年起,中心與食物業界一直共同推展"食物安全'誠'諾",以鼓勵食物業在日常運作中採取適當的措施,承諾以食物安全為核心,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食物安全'誠'諾"以三年為一期的形式接連推行,而二零一七年為二零一六至一八年這個年期中的第二年。截至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底,共有14個食物業協會和1,415間持牌食物業處所簽署"食物安全'誠'諾"。已簽署的食物業處所會展示"食物安全'誠'諾"證書和標貼,以資識別。由二零一四年開始,中心亦邀請承諾人參與"減鹽、糖、油,我做!"計劃,在配製食物時減少鹽、糖或油的分量,並為顧客營造有利環境,讓他們選擇更有益健康的飲食。

中心自二零一零年十月起,獲指定為世衞食物中化學物風險分析合作中心,並繼續推動公眾健康工作,特別是區域層面的食物安全事宜,以及支持世衞推行指定活動範疇內的活動。

風險傳達組設有多項機制,適時主動向市民及業界提供食物安全資訊。中心透過"快速警報系統",迅速向業界發送電郵或傳真,提供食物事故信息、相關建議及查詢電話號碼。遇有對市民健康有重大影響的食物事故,中心會在其網站及以電子方式發出食物警報。中心網站的"食物事故報表"會提供對本港市民沒有重大影響的外地食物安全事故資料。中心在網站登載的《食物安全焦點》電子月刊,除報道本港和外地最新的食物安全事宜,以及中心採取的相應行動外,還以專門而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各種食物危害及對市民構成的健康風險。此外,中心分別為市民和業界編製《食物安全通訊》和《食物業安全廣播站》季刊,並透過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媒體提供食物安全和健康資訊,加強與市民的溝通和互動。至於每兩個星期發出的《食物安全電子信息》,訂戶從中可得悉中心舉辦的活動,以及最新的食物安全資訊/報告。

中心為市民和業界製備各種宣傳資料,包括指引、小冊子、海報和展板,以及專題宣傳品。市民如有需要,可聯絡風險傳達組轄下的傳達資源小組,有關人員會因應所需,提供更多有關食物安全的特定支援。

二零一七年風險傳達活動摘要

項目 2017年
舉辦教育/宣傳活動數目 14項
製作宣傳資料數目 60份
參加公眾教育/交流活動的總人數 162,830人次
處理公眾查詢數目 3,124宗
舉辦"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研討會/工作坊數目 33個
時令食品調查
賀年食品
粽子
月餅
大閘蟹
臘味
盆菜
火鍋
專項食品調查
即食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
即食食物中的沙門氏菌
即食食物中的凝固酶陽性葡萄球菌
即食食物中的李斯特菌
即食食物中的蠟樣芽孢桿菌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

回到頁首

以"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為本的食物安全計劃

年內,中心繼續鼓勵食物業界採納食物安全計劃。這項計劃以"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系統為本,以積極方式確保食物安全。中心為特定行業,包括盆菜供應商、安老院舍、學校與幼兒中心的膳食供應商,以及售賣燒味、供應飯盒、壽司、刺身、生蠔、生吃肉類和冰凍甜點的食物業處所,設計食物安全推廣計劃,並為有關行業和處所的管理人員及負責處理食物的人員舉辦工作坊與研討會。

中心亦向市民推廣"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系統,讓市民對該系統加深認識,從而推動食物業界採用該系統。

中心全年都會舉辦食物衞生講座和工作坊,向食物業人士和市民講解食物風險的概念,並倡議採用食物安全計劃作為食物風險管理的重點措施。

回到頁首

防治蟲鼠

本署是政府的防治蟲鼠顧問,負責處理影響公眾衞生的蟲鼠問題。在防治蟲鼠的工作上,本署採用綜合方法,一方面善用除害劑,一方面不斷改善環境衞生,同時參照世衞的最新建議,持續優化防治蟲鼠的方法和技術。此外,本署與防治蟲鼠業界緊密合作,為他們提供專家意見和支援,以維持業界防治蟲鼠工作的專業水平。

監控媒傳疾病

瘧疾、登革熱、寨卡病毒感染、日本腦炎、基孔肯雅熱、鼠疫、叢林斑疹傷寒、蚤傳斑疹傷寒、斑疹熱及漢坦病等媒傳疾病,仍然威脅本港。本署與衞生署、漁農自然護理署及民政事務總署合作,預防和監控上述媒傳疾病。本署接到媒傳疾病的報告會立即展開調查,並採取適當的病媒防控措施。

回到頁首

蚊患的風險評估及監察

由於本港不斷受到登革熱的威脅,因此本署持續監察蚊子在社區及港口地區滋生的情況,並向有關方面和市民公布誘蚊產卵器指數,以推動市民參與防治病媒,同時提高他們對蚊患的警覺。登革熱病媒監察計劃覆蓋的地點有52個。如分區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超逾10%,本署便會為區內誘蚊產卵器收集的蚊子進行測試,以確定是否帶有登革熱病毒。年內,社區的平均誘蚊產卵器指數為4.4%。至於社區的每月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每月指數)最高為14.2%(在五月份),而港口地區的每月指數最高為2.5%(在五月及七月份),有關指數均顯示蚊患已受到控制。為對付傳播瘧疾的蚊子,本署制訂長期防治計劃,在約600條溪澗進行防治工作。二零一七年,防治工作取得滿意成果,本港並無瘧疾傳播。

本署由二零一三年開始推行日本腦炎病媒監察計劃,在元朗區選定地點監測三帶喙庫蚊的分布情況。該計劃已在二零一五年十月擴展至七個不同地區。二零一七年內共捕獲943隻三帶喙庫蚊,所有樣本都沒有發現帶有日本腦炎病毒。

年內,本署進行了917,842次巡查,發現及清除了57,701個蚊子滋生地方,並發出75封警告信及292張傳票。對於任由蚊子在其處所滋生的人士,本署已採取法律行動,予以檢控。

鑑於本港在二零一六和二零一七年分別錄得四宗和一宗本地登革熱個案,並在二零一七年錄得五宗本地日本腦炎個案和一宗外地傳入的寨卡病毒感染個案,本署已增調多支滅蚊隊伍,在年內持續進行滅蚊工作。本署於二零一七年五月成立四個防治蟲鼠視察小組,加強巡查建築地盤及針對蚊子滋生地採取執法行動。截至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署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第132章)就有關處所內發現蚊子滋生共提出292宗檢控,其中278宗涉及建築地盤,14宗涉及其他處所。本署已在雨季前調撥額外資源進行全港性密集式防蚊滅蚊工作,以期抑制成蚊的數量並殺滅可能已受感染的蚊子。為預防登革熱和寨卡病毒在本港傳播,本署在進行登革熱病媒監察計劃時,會為在港口地區及分區誘蚊產卵器指數達10%或以上的監察地點所收集到的樣本,全部進行登革熱和寨卡病毒測試。此外,本署已加強宣傳,提醒市民無論在任何季節,均須防治蚊患。

滅蚊運動

二零一七年的跨部門滅蚊運動分三期進行,藉以加強滅蚊措施,並繼續推行教育和宣傳工作,提醒市民清除蚊子滋生的地方。

回到頁首

鼠患的風險評估及監察

本署由二零零零年開始,一直進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以掌握鼠患情況。鼠患參考指數是以統計鼠餌被老鼠咬囓的百分率而得出。本署根據不同地點在不同時間錄得的鼠患參考指數,評估有關地點的鼠患情況,從而迅速採取相應行動,防止鼠隻大量繁殖。二零一七年,本港的整體鼠患參考指數為3.5%,顯示鼠患情況大致受控。

本署又定期進行巡查和滅鼠工作,以防治鼠患。年內,本署共處理10,250宗鼠患個案,發出39封警告信,以及收集41,038隻死老鼠(捕獲14,704隻和毒殺26,334隻),並堵塞超過7,958個鼠洞。

此外,本署在各海旁區及口岸區進行鼠蚤調查,以評估鼠疫傳染給人類的風險。二零一七年,各海旁區及口岸區的整體鼠蚤指數分別為0.30及零。本署亦在工業區進行鼠蚤調查,而整體的鼠蚤指數為0.96。(註:世衞指出,鼠蚤指數高於1的國家或地區如出現鼠疫桿菌,鼠疫傳染給人類的風險會較高。)

滅鼠運動

除了例行的防治鼠患工作外,本署每年均舉辦跨部門的全港滅鼠運動,透過不同途徑,包括專題講座和展覽,推動市民參與防治鼠患。此外,本署於二零一七年五月和九月在全港各區進行了兩輪目標小區滅鼠行動,每輪滅鼠行動為期兩個月。本署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加強各目標小區的滅鼠工作、潔淨服務及執法行動,以杜絕鼠患。防治鼠患特別行動取得顯著的成效。

回到頁首

機場的病媒監察工作

香港國際機場客貨運量龐大,馳名國際。為確保機場沒有登革熱和鼠疫病媒,本署一向按照國際衞生規例的規定,在機場設立多個監測站。二零一七年,本署共進行726次蚊患調查,每月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持續低於2.0%,而鼠蚤調查錄得的鼠蚤指數則為零。年內,本署共發出68封勸誡信。

回到頁首

跨境合作

疾病傳播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廣東、珠海、深圳、澳門及香港已建立緊密的聯繫,防控疾病及病媒。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四日,五地舉行了一年一度的"五地會議",討論了有關港口地區病媒監察的進一步合作安排。除高層管理人員及專家定期舉行會議外,廣東與香港亦推行了專家交流計劃,以增進相互了解,加強專業交流和切磋。此外,有關當局更會定期交換港口地區的病媒監察資訊。

回到頁首

其他防治蟲鼠工作

除蚊子和老鼠外,本署也對其他害蟲,例如蒼蠅、蚤、蟎、蠓、蟑螂、蟻、黃蜂和蜱,進行防治工作。二零一七年,本署施用除害劑滅蟲53,302次,並派員巡視垃圾收集站、後巷及衞生黑點,按需要噴灑殺蟲劑和清除招惹蒼蠅的物品。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