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 常見的鼠傳疾病 調查 控制 預防 健康教育

鼠屬於"囓齒動物",在本港的家居環境中常見的鼠類為:

  1. 溝鼠(Rattus norvegicus)又名挪威鼠
  2. 黑家鼠(Rattus rattus),又名船鼠或屋頂鼠
  3. 小家鼠(Mus musculus)

老鼠的特性

鼠傳疾病

鼠是一些致病病毒、立克次氏體、細菌等的貯存宿主,主要透過四種途徑侵入人體:

常見的鼠傳疾病有

鼠患調查:

目的:

  1. 找出老鼠的品種,大概數目,匿藏處,吸引牠們的食物和其活動範圍
  2. 協助計劃滅鼠行動及長遠的防鼠對策

鼠對公共衞生十分重要,牠們是散佈鼠傳疾病的主要媒介。本署在全港18區進行鼠蚤指數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以監察鼠蚤和老鼠為患情況。

鼠蚤調查

在老鼠身上收集到的鼠蚤與所檢驗老鼠數目之比率為鼠蚤指數(鼠蚤數目/檢驗老鼠數目=鼠蚤指數)。

鼠蚤指數 = 鼠蚤數目
檢驗老鼠數目

請按此鍵閱覽最新鼠蚤指數資料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報告,高於一的鼠蚤指數是顯示鼠疫傳給人的潛在風險有所增加。雖然本港自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已再沒有鼠疫的傳播,本署在發現鼠蚤指數高於一的地方都會採取滅鼠蚤和滅鼠行動。

鼠患參考指數調查

自二零零零年起,食環署定期在指定監察地點設置誘餌,進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以監察鼠患情況。各個監察地點的鼠患參考指數是指被老鼠咬囓的誘餌數目佔該監察地點收回之誘餌數目的百分比。分區鼠患參考指數以該分區所有監察地點錄得的鼠患參考指數來計算,而整體鼠患參考指數則是由所有監察地點錄得的鼠患參考指數來計算。鼠患參考指數調查以科學及客觀的方法來評估監察地點的鼠患廣泛程度。根據鼠患參考指數及其趨勢,鼠患參考指數調查可掌握個別監察地點的鼠患概況,並藉此制訂滅鼠措施。調查結果亦可為評估防鼠及滅鼠工作的整體成效作參考。

食環署會在受鼠患困擾或可能存在鼠患問題的地方,特別是在較多人進行活動的地方,進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調查每半年於各監察地點進行一次。

鼠患參考指數 = 於該監察地點被老鼠咬囓的誘餌數目 X 100%
由某一監察地點收回之誘餌數目
分區鼠患參考指數 = 於該分區所有監察地點被老鼠咬囓的誘餌總數 X 100%
由某一分區所有監察地點收回之誘餌總數
整體鼠患參考指數 = 由所有分區的所有監察地點被老鼠咬囓的誘餌總數 X 100%
由所有分區的所有監察地點收回之誘餌總數

現時於全港十九個分區共有五十個監察地點。每個監察地點的調查為期三天。在調查期間,食環署於每個監察地點會放置約五十塊誘餌(一塊生番薯)。由於鼠類平均活動範圍少於五十米,故每塊誘餌亦會相隔約五十米,以免同一隻老鼠咬囓多於一塊誘餌。食環署職員會每天檢查並更換誘餌,並於調查第三天收回所有誘餌,以計算誘餌被老鼠咬囓的比率。

調查時使用的誘餌(一片生番薯)
調查時使用的誘餌 (一片生番薯)

帶有老鼠囓痕的誘餌(箭咀示)
帶有老鼠囓痕的誘餌 (箭咀示)

多年來,食環署曾測試不同方法,在考慮本港的天氣、環境情況及老鼠的習性等因素後,得出的結論是,採用誘餌被老鼠咬囓的比率作為指數是最適合香港的方法。食環署一直以生蕃薯作誘餌,因蕃薯可吸引老鼠,並在被咬囓後能留下清晰可辨的咬痕。

鼠患參考指數分為三個級別。每個級別的詳情及行動要點見下表。

鼠患參考指數範圍 鼠患級別 行動要點
0% 至 < 10% 一級
(鼠患於調查期間並不普遍)
滅鼠工作主要針對在調查中發現有鼠患的地點
10% 至 < 20% 二級(鼠患於調查期間略為普遍) 滅鼠工作會覆蓋整個鼠群的活動範圍
≥ 20% 三級
(鼠患於調查期間普遍,老鼠群落或已形成)
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統籌地區滅鼠工作,包括加強潔淨服務,協助相關部門在其管轄範圍滅鼠,並在社區推廣防治鼠患資訊。

本署得出相關鼠患參考指數後,會通報各區環境衞生辦事處及有關政府部門,以便即時採取跟進行動。

針對鼠患較為嚴重的監察地點,食環署會加強跟進行動,在相關地點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改善措施加強防鼠及滅鼠工作,隨後再在該地點進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密切監察鼠患情況及評估改善措施的成效。

食環署採取綜合方式監察鼠患。除根據鼠患參考指數外,食環署前線員工會在日常巡查時進行現場鼠患評估,以得知鼠患程度。食環署亦會因應地區人士和當區居民的投訴及意見,實施針對性的防鼠及滅鼠工作。此外,屋邨、醫院、學校、建築工地及其他物業處所的管理人員也應監察其物業內的鼠患情況,並在發現鼠患時採取具體措施以遏止鼠患問題。 食環署正聯同一所本地大學檢討現時的鼠患參考指數,並計劃於2023年推出新的計算方法以納入多項數據(如投訴數字、捕獲及檢獲老鼠的數量等)。

為了確保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市民不應干擾誘餌。

告示(白色標籤)
於調查進行期間會有告示(白色標籤)提醒市民不要干擾誘餌。

2023年50個監察地點的鼠患參考指數調查如下:

分區 監察地點 二零二三年
上半年
二零二三年
下半年
二零二三年
全年
港島
中西區 威靈頓街 [地圖] 5.1% 6.8%
皇后大道中 (上環) [地圖] 0.0% 3.2%
第三街 [地圖] 1.6% 4.9%
分區指數 2.2% 4.9%
東區 常安街及豐業街 [地圖] 2.1% 2.2%
英皇道 (北角) [地圖] 3.8% 10.0%
七姊妹道 [地圖] 2.2% 2.2%
分區指數 2.8% 5.0%
南區 利興街 [地圖] 0.0% 0.0%
華富路 [地圖] 3.4% 1.7%
香港仔海傍道 (香港仔及田灣) [地圖] 0.0% 0.0%
分區指數 1.4% 0.7%
灣仔區 駱克道 (灣仔) [地圖] 17.3%
(9.1%#, 7.1%*)
分區指數 17.3%
離島
離島區 新興街 (長洲) [地圖] 8.9%
(3.6%#)
裕東路 [地圖] 0.0%
分區指數 4.8%
九龍
九龍城區 馬頭圍道 [地圖] 8.6%
(5.2%#)
3.5%
衙前圍道 (九龍城) [地圖]

8.2%
(2.0%#)

4.0%
沐翠街[地圖] 4.8%
分區指數 7.4%
觀塘區 宜安街及瑞和街[地圖] 2.1% 4.3%
開源道及鴻圖道[地圖] 0.0%
鯉魚門道 (油塘) [地圖] 1.7% 0.0%
分區指數 1.3%
旺角區 彌敦道 (旺角) [地圖] 6.9%
太子道西 (太子) [地圖] 1.7%
分區指數 4.3%
深水埗區 順寧道 [地圖] 3.4%
廣利道  [地圖] 0.0%
北河街  [地圖] 1.8%
分區指數 1.8%
黃大仙區 清水灣道 (彩虹) [地圖] 1.7%
蒲崗村道 (黃大仙) [地圖] 4.7% 7.0%
大有街 [地圖] 5.5%
分區指數 3.8%
油尖區 彌敦道 (尖沙咀) [地圖] 12.3%
(7.0%#)
上海街 [地圖] 7.8%
分區指數 10.2%
新界東
北區 安居街 [地圖] 1.8%
新康街 [地圖] 5.5%
百和路 (上水) [地圖] 2.0%
分區指數 3.1%
西貢區 寶寧路 [地圖] 5.4%
普通道 [地圖] 5.3%
寶琳北路 [地圖] 5.9%
分區指數 5.5%
沙田區 恆康街 [地圖] 0.0%
沙角街 [地圖] 12.1%
(3.3%#)
禾輋街 [地圖] 5.4%
分區指數 5.8%
大埔區 廣福道 [地圖] 0.0%
安埔路 [地圖] 0.0%
分區指數 0.0%
新界西
荃灣區 眾安街及沙咀道 [地圖] 5.8%
柴灣角街 [地圖] 0.0%
分區指數 3.1%
屯門區 蝶景路 [地圖] 0.0%
杯渡路 (屯門工業區) [地圖] 1.6%
青田路及鳴琴路 [地圖] 10.0%
(3.3%#)
分區指數 3.9%
元朗區 青山公路-元朗段 [地圖] 12.1%
(5.1%#)
天瑞路 [地圖] 0.0%
洪元路 [地圖] 0.0%
分區指數 4.5%
葵青區 青敬路及擔杆山路 [地圖] 6.3%
大窩口道 [地圖] 0.0%
昌榮路及和宜合道 [地圖] 1.6%
分區指數 2.5%
整體鼠患參考指數 4.0%

# * 由2020年下半年起,當監察地點的鼠患參考指數在8%或以上,食環署於採取鼠患改善措施後,會在該等地點進行另一次鼠患調查(重新評估)以評估改善措施之效果。重新評估的數字顯示於括號內。
# 為第一次重新評估下之結果
* 為第二次重新評估下之結果

鼠患參考指數 (以地點類別分類) 二零二二年上半年 二零二二年下半年
後巷或公眾地方 3.1%
[詳情]
4.3%
[詳情]
工業區 3.8%
[詳情]
3.8%
[詳情]
住宅區 3.0%
[詳情]
2.1%
[詳情]
休憩用地 2.7%
[詳情]
2.5%
[詳情]

鼠患的控制

  1. 直接滅鼠

    • 使用毒餌或使用捕鼠器
    • 只能治標,收效期短暫
      1. 胃毒劑:

        • 用殺鼠劑摻入誘餌供老鼠進食
        • 本署所採用的胃毒劑是慢性抗血凝劑,(維生素K可用作解毒劑)
        • 通常需4-5日才產生毒效
      2. 捕鼠器:

        • 鼠籠(cage trap)
        • 鼠夾(snap trap/break back trap)
  2. 基本防治

    改善衞生環境,杜絕老鼠的:

    • 食物
    • 匿藏處
    • 活動路線

鼠患的防治:

處理鼠隻屍體

如發現老鼠屍體可依以下程序處理:

市民處理鼠屍時,要注意個人及環境衞生;包括配戴膠手套 (如有需要可戴上口罩),切勿徒手收拾。使用一般家居消毒藥水或稀釋漂白水徹底清洗和消毒鼠屍觸碰過的地方、衣物及用具。脫下手套前,應用水沖洗手套,然後以家居消毒藥水或稀釋漂白水清潔。脫下手套後,應以肥皂和水徹底清潔雙手。

圖片

溝鼠相片
圖 1 溝鼠, 身長約 (頭至尾) 34-46厘米, 身重約 150-600克

黑家鼠相片
圖 2 家鼠, 身長約 (頭至尾) 35-46厘米, 身重約 80-300克

小家鼠相片
圖 3 小家鼠, 身長約 (頭至尾) 12-21厘米, 身重約 10-21克

鼠蚤相片
圖 4 印鼠客蚤, 身長約 2-4亳米

鼠蚤相片
圖 5 貓櫛首蚤, 身長約 2-4亳米

血紅扇頭蜱
圖 6 血紅扇頭蜱(R. sanguineus) 是傳播南歐斑疹熱的病媒

地裏纖恙蟎
圖 7 地裏纖恙蟎(L. deliense)是 傳播叢林斑疹傷寒的病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