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拿魚柳化驗結果

食物安全中心最近抽取作化驗的一個冷藏吞拿魚柳樣本,被檢出含高水平的組胺。

食物安全中心發言人今日(二月二十七日)表示,是次抽查行動是跟進一宗衞生防護中心通知的懷疑食物中毒個案,涉及一位於南丫島一西餐廳進食吞拿魚後引致組胺中毒的人士。

發言人說:「該西餐廳的吞拿魚是由供應商(LEO's Fine Food Co.Ltd.)提供,是次抽驗的吞拿魚樣本是取自該供應商,被檢出的組胺含量為百萬分之三千九百。今次檢出的水平,有可能因進食有關吞拿魚柳而引致組胺中毒。症狀包括口部灼熱、面部通紅及出汗、噁心及頭痛等,病徵通常會在進食含高水平組胺的魚類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並在十二小時內消退。」

「根據供應商的資料,同一批次的吞拿魚柳是自越南進口,共八十八箱(每箱25千克),是直接供應食肆或分銷商,並無零售。現時仍有六十五箱儲存在凍倉。」

「食安中心已將該六十五箱魚柳封存,稍後會被銷毁。中心並正向供應商追查分銷情況,亦已通知業界。」

「中心已將化驗結果通知越南有關當局,並會繼續密切監察有關情況。」

發言人說:「組胺較常見於鯖科魚類包括吞拿魚、沙甸魚和馬鮫等,由細菌性腐敗產生。一般而言,若魚類被捕獲後存放期間溫度控制不善,較容易產生組胺。」

發言人提醒業界及市民注意以下事項,以防止組胺中毒:

*向可靠魚商購買魚類及魚類產品,尤其鯖科魚類;
*貯存冰鮮魚類於攝氏四度或以下,冷藏魚類於攝氏零下十八度或以下,以防止變壞;及
*維持良好個人衞生習慣,在配製食物時避免交叉污染。



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